蜀ICP备15011238号-1
中华耆网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专访汪晓鸣:银康式的养老人才培养


今天下午,上海银康老年公寓院长汪晓鸣在“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上,做了《实验与创新:说说如何应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窘境》的主题演讲。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养老人才问题的养老运营人和投资人,她对国内养老人才现状有何看法,银康的人才发展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以下是阿沐对汪院长的专访。


Q&A

Q:两年前,您在某篇文章中说过“培育出年轻化、职业化人才比养老产业的土地政策、商业模式等论题更有持久影响”。时隔两年,养老的政策环境、商业模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最关注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否有了改观?


A:和两年前相比,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养老这件事及产业趋势有了非常直观的体认度:人人都说养老,家家都想做养老。从关注养老地产,关注设计和商业模式到越来越关心项目运营,关心运营服务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大的进步。


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好不好的基础条件受到越来越急迫的关注,虽然,与投资改造和规模扩张相比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变化和进步是确定的。


Q:您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介绍一下么?

A:讲几个具体的例子:

针对平均年龄45岁-55岁照护人员的培训,政府出台了对机构和从业者均有获得感的政策:运营补贴“以奖代补”政策中直接对培训后获得证书的护理员给予资金奖励,大大激发了护理员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护理员考到不同等级水平的证,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接地气!作为机构运营者,看到了护理员的变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每年开展的区、市两级照护员职业技能比赛,为职业尊重和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拿银康老年公寓所在地的虹口区民政局来说,每年都会举办最佳护理员技能比赛,评比出前10名,鼓励、晋级和宣传,在这些比赛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护理骨干。


另一方面谈谈学校。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特别关注培养养老人才的学校,那是整个行业翘首以盼、寄予厚望的养老人才根据地,也是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前学校的护理专业出来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实际技能和知识与机构的需求不是很匹配的,因此流失率很高。


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没有办法改变学科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层会在选修课方面主动倾听机构的意见,努力和机构的实际需求挂钩,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比以往都高,特别是学校的高层都在思考和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同学毕业之后能留在养老行业里的对策。


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就是很好的尝试。吸引年轻的老年护理专业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和企业建立关系,通过建立师徒关系发掘有意愿志向来机构服务老人的学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定向培训,和企业有粘度,在实习和毕业前提早了解行业服务的特性和单位的企业文化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计划,这些举措和努力都对人才培养、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近几年观察,90后选择从事老年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人越来越多。



Q:我知道您也经常会去一些院校和学生、老师们交流,您会给他们提出一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A:比如,我会建议学校在招生阶段就把职业方向写明:“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方向”、“养老机构老年服务和管理方向”等,那么这些填写志愿入学的学生及家长一开始就把职业选定了,等于设定好了门槛。哪怕人少,因“才“施教,学生不会在毕业后到机构工作时有错位和挫败感;我也建议学校的课程教案设计要和国际接轨,生动有趣以及人文,而不只是模型和程式。


比如美国国家医学考核委员会(NBME)认证考核的“健康教练”专业证书课程,我也会推荐,这门课程给我们非常新鲜、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激发工作兴趣和有利于职业锁定。


银康去年有五位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非正式照顾体系合作者报名参加了“健康教练”线上课程,其中两名是毕业后直接来银康工作近四年的90后,她们不约而同告诉我,颠覆式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老年病、老年健康管理与干预,新的理念和照护方式真是醍醐灌顶,令她们印象深刻,对业务管理工作很有帮助,对既往的知识有了全面的更新!


还有建议学校和养老服务企业联合举办面向学生的专题分享,养老机构的年轻管理者可以分享成长的烦恼和故事,分享成功创新的经验。我们已经选择一些有共识的学校一起开展这项工作,我本人也荣幸被邀作为企业老师向莘莘学子分享养老运营服务的真谛和魅力。以志愿者的身份重返校园,重返课堂。



Q:假如这些毕业的学生将来进入银康,银康会对他们做哪些要求,并且提供哪些职业发展前景?

A:首先,所有来银康实习的同学,我们都会跟他们说明,来了之后是一定要从一线工作做起——理解老年人,了解护理员。


当然,不是一直在一线工作,而是一线和管理岗位轮流,一个月在一线,一个月在管理岗位。这样,这些同学们会用一线照护员和管理者的双重视角来看待这份工作。他们在管理岗位就会理解照护员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做管理的时候也会更加贴近现实;


另外,银康还施行“全岗通”制度,进入银康之后,业务相关的每一个部门都要待至少2周。熟悉了每一个业务部门,才能用全方位的视角来看待老人,评估老人,做好个案照护,而个案照护是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核心


鼓励创新。


给一个和其他行业同龄人一样的生活环境。


我们希望能给到这些年轻人最好的职业发展,纵观未来20年,这批年轻人只要坚持,是职业发展机遇最好的一批人,她们将会成为养老行业里运营管理的领军人物。


Q:除了这些年轻的学生之外,银康对其他人员的职业发展是如何安排的?

A:目前整个行业的运营服务人员主要集中于两个年龄段:20--30岁,45岁--55岁,因为年轻人还是太少,所以后者是现阶段养老服务的顶梁柱。对于这个群体,银康也有自己的人力资源体系。


比如主要招收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护理员。小到能写交接班记录,看得懂老人个人照护计划,大到理解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


还有就是多角色赋予,我们针对这些员工设有:康复助理、护士助理、社工助理、评估助理。一方面这些角色的设置会给员工职业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从事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员工同时满足这四项助理的要求,那他肯定是银康的重点培养对象。


这些“增能”和领导力的培训,有助于我们制定最契合实际和精准的照护计划,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应以上“四个助理”,我们还要求这部分员工有综合技能,“四证合一”,分别是:家政员(居家养老)、养老护理员、养老护理(医疗照护)、评估员证书。这些员工如果能拿到这四个证,他将来一定是我们一线岗位上的管理者。


最后,我们和太平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绩效、技能、荣誉和在职时间等因素给员工提供为银康量身定做的类年金计划。为什么要为这些员工提供这种福利,因为凭借他们掌握的专业能力,他们未来十年一定是中国养老服务业的骨干。当她们回到农村,是农村养老的专业服务传递者和提供者。



Q:银康发起主办的“中美养老运营高峰对话”,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季,为什么这一话题值得被持续讨论?

A:政府的福利政策是普惠的,有限的。放眼当今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把公民的养老问题全揽下来,更何况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因此,要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就需要在政府保兜底、保基本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政府释放政策红利来参与养老产业,用市场的思维,商业化补充手段、金融产品创新来解决养老问题。无疑,美国是最具对标意义的国家。


我常说,制度有国界,养老无国界,老年人的照护无国界。我们可以向行业成熟的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比如协会管理和组织,比如监督和标准,比如风险管控、比如职业培训的优势等等。发达国家的教训更是我们要借鉴的。我们学习美国,但不是鼓励大家照搬照抄,而是从他们几十年的发展经验中汲取营养,让中国的养老创业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发展,再看他们走过了哪些弯路,政策经过几次修订改正,才能避免我们重走弯路,获得后发优势。


Q:中美论坛举办三季以来,您觉得有了哪些收获?

A:论坛是业内三家民营企业联合举办的,始终围绕运营服务主题,在“民间、前瞻、务实”三个基点展开。


在上海老年评估政策文件还未出台之前,我们在2015年5月第一季论坛上就以老年评估为主题,因为在运作中发现评估标准不统一。没有评估,就没有照护方案;没有照护方案就没有精准的服务,也没有企业品牌。当时邀请到了政府相关部们和参与评估顶层设计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来一起讨论。也在这季论坛,我们经由美国老年协会(LeadingAge)第一次向国内推介了美国“老年人全生命周期整合照护项目(PACE)”的模式。


第二季的主题是医养结合,医养结合不是硬件上的相加,而是资源的整合,人的结合,而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护士。以护降医,以护促养,提高效率。


第三季的主题是康复,聊康复在长期照护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这三季一路走来,也是我作为一个投资人兼机构院长,在实际运营中遇到每一个问题后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


Q:银康是2012年成立的,但是成立至今却很少看到有新项目落地,您对银康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打算?

A:到今年10月,银康开业整五年。


五年来始终按照我们既定的战略,专注两块业务:

一是开发、完善城区综合型老年机构的服务模式和体系,向中端收入为主的客户群体提供老年人全生命周期整合照护的服务产品并实现服务链资源的转介与对接;

二是机构延伸社区居家服务。我们从开院第一天就提供社区服务,我们认为,一家植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也是社区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供应商。

这两部分内容写在银康最早的项目计划书里的,战略定位从未改变,也是我们的初心。


银康成立近五年,我们的方向一直是垂直纵向发展,没有想要先扩张,我们觉得养老行业还在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来日方长。照护老年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老年生理、老年慢病、老年心理、老年生活形态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对服务老年的从业人员的方方面面有系统的认识。照护本身也是一门和人有关的艺术,就像水晶打磨,须到通体透明,丝丝缕缕看得真真切切。所以,我们一直在实验,学习,总结和创新。说到底,养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高效率的运营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品牌上。


今年开始,我们尝试一些业务拓展。其中包括管理咨询、银康实训平台、校企合作以及开发一些新的项目,与企业、政府和资本实现更有效的合作,共同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专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