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ICP备15011238号-1
中华耆网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民日报采访老人:两个护工照顾十几个人,护理员要提高待遇


图: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5日 17版(民生周刊)  



北京退休老人赵珍的新期盼——

专业养老服务早些进社区


文/邱超奕


赵珍今年83岁,退休前是北京市海淀区一家机械厂的工人。


80岁那年,她下定决心搬离自己生活多年的小区,住进了昌平区东小口乡的东篱敬老院。


“在这儿日子过得不错,饭菜花样儿不少,每顿两荤一素,昨天还吃了炸酱面。精神生活也挺丰富,每月都有志愿者来,我就跟着大家一起唱歌、做健身操。”赵奶奶说。


上个月,赵奶奶的养老金拿了4200元,扣去住敬老院的2500元,零花钱也挺宽裕。“国家政策好,年年往上调,2017年的养老金每月又涨了200多元。”


“我家大姑娘也当奶奶了,要照顾孙子,我就替家里省点儿劲,主动到敬老院来,没想到,住这儿比住家里还好呢。”


赵奶奶之前住在海淀区紫金庄园,“要是住家里,离我最近的二级医院是海淀医院,走路得花半小时。在这多好,每周二、周五有医生上门巡诊,医院也开在敬老院里,走过去用不了2分钟。”


前两天,住赵奶奶隔壁的老周吃饭时摔了,护工赶忙呼救,医生几分钟就到现场。“我想,就算在家也不一定这么周到。”老人说。


前不久,赵奶奶和机械厂里退休的工友们聊天,发现大伙儿还是居家养老的多。


“在家里、在社区,看病有些不便。也有住养老院的,说院里只有一个大夫或护士,平时发个药、量个体温还行,真有什么突发情况,老人们担心救治不及时。”赵奶奶希望在养老这件事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发挥更大作用。“期待新的一年,这种医养结合的服务能早些进社区,让我的老朋友们也受益。”


“现在医养结合做得好的地方太抢手,排队都进不来呢。”赵奶奶转头看着身边的护工小赵,“我还得替他们说两句。两个护工照顾十几个老人,打饭、倒水、搞卫生,守护残疾、重病、卧床的老头老太太,必须从早到晚一刻不离。就这样忙活,24小时两班倒,一个月才挣4000元,应该给这些养老服务人员提高待遇。


记者点评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不论在哪儿养老,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和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都已上升为老年人吃住之外最迫切的新需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更好地开发民间资本潜力,培育能提供专业服务、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同时延伸养老产业链条,降低居民养老成本。


此外,人才短板已成为养老行业做强做优的掣肘」,需要国家统筹教育资源,加快培养老年护理的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社工队伍。还要出台更多政策,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发更多适老器械与设施」。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养老、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无缝衔接,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供多元、可及的解决方案。


央视专题报道:一个护理员的坚守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