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ICP备15011238号-1
中华耆网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为一句临终承诺,他苦寻老友儿女55年

来源:济南时报 董莉


李奇三右与雍万彪迟到半个世纪的见面本报记者


李奇三右与雍万彪迟到半个世纪的见面


  55年前,眼看着自己的老领导因伤不治,他悲伤不已;如今,当历经艰难终于寻得老友之子,他泪流满面。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特殊日子前夕,80岁的李奇三和已过古稀之年的雍万彪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份缘于半个世纪前的承诺,向世人讲述着一段尘封已久的援藏故事。

  接受临终之托:写了几十封寻人信,都石沉大海

  8月26日,家住济南市中区的退休老人雍万彪向记者讲述了这段感人的故事。

  7月下旬的一天,雍万彪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一位自称江苏省扬中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收到一封来自山东招远市的书信,写信的老人叫李奇三,今年80岁了,想寻找上世纪50年代扬中县委副书记雍立信的后人。老人称自己当年和雍书记一块在西藏工作,并在其临终前一直陪伴左右。雍书记有些话,拜托他转达。为了这个承诺,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寻找,但都没有结果。

  按照信中留下的电话号码,雍万彪试着打了过去。一听是雍书记的儿子,李奇三老人在电话那头忍不住哭了起来……放下电话的第三天,雍万彪从济南赶到了招远。

  “雍书记,我可找到你的家人了!你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一见到雍万彪,李奇三老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泪流满面。

  “当年,我接受了你父亲的临终之托,不断地通过组织和人事部门寻找你和你家人的下落,写了几十封信,打了无数电话,可都石沉大海。”李奇三老人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吃不好、睡不好,就怕辜负了当年老领导的嘱托。

  揭开尘封历史:只身援藏遇偷袭,连小女儿面都没见过

  这个迟到了半个世纪的见面背后,到底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中央决定在平息叛乱的同时,帮助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支援西藏。时任江苏省扬中县委副书记的雍立信,听到这一消息,带头报了名。

  那时,作为家里的老二,雍万彪还是个7岁的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而母亲已有6个月身孕。即便如此,父亲雍立信还是在1959年6月16日,告别妻儿,踏上了赶赴西藏定日县的路。那是一个位于西藏、尼泊尔、印度三陲交界处的一座不起眼的边陲重镇。

  据李奇三老人回忆,当时雍立信是定日县县委副书记,而他是办公室机要秘书。1960年冬,达赖武装叛乱集团残匪买通了跟随雍立信身边的藏语翻译,乘其不备,用手枪打伤了其腹部,雍立信肠子流出体外,随即被转送拉萨医院。

  雍立信住院期间,边境工作一度混乱,群众携家外逃,出现了不少无人村,凶恶的残匪还打死了县里9名干部。病床上的雍立信因为牵挂当地百姓和同事的安全,多次坚决要求出院,但都被拦了下来。最终,因伤势严重、体质虚弱,加上当地当时医疗条件极其简陋,雍立信还是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李奇三一直在他身边照顾。

  “他经常拿出从出生就没见过的小女儿的照片,看了又看,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这期间,雍立信给李奇三讲了很多没来得及对妻子和儿女说的话,并希望他日后有机会能把这些话带给他的亲人。

  讲述峥嵘岁月:海拔超过5千米,连鸟都飞不动了

  1975年,在西藏工作了十几年的李奇三老人按政策内调回到招远老家,已经做到副县级领导的他,又从一般干部做起。面对如此境遇,李奇三老人没有一句怨言,内心反倒十分淡然。

  他说,当年碰到雍书记时,自己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整天看着雍书记为老百姓四处奔波,甚至最后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觉得自己的这点得失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当年,雍书记带着我们整天奔走在各个牧场之间,别说是小汽车,就连自行车都没有一辆。”李奇三老人回忆说,每次出门都风餐露宿,住的都是帐篷。同时由于交通艰难,生活物资奇缺,有时半个月都吃不上一点新鲜蔬菜,一些同志,包括雍立信在内,大都营养不良。加上高原缺氧,身体一天天消瘦,面色变得红中带紫。

  定日县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该县境内。冬天最冷时甚至达到零下48摄氏度,就连野兔也无法行动,鸟儿都飞不起来。


  有一次,雍立信和另一位同志骑马出去了解情况,经过一条大河时,由于水大浪急,他被浪冲走了。直到3天后,才被当地群众搭救。类似这样的险情,还发生过好几次。

  父亲援藏时,雍万彪才7岁。如今,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听着李奇三老人讲述父亲当年的点点滴滴,雍万彪心中感慨万千。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他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当年父亲给自己的小妹妹取名“西平”,这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愿望,更是承载了那一代援藏人的家国情怀。

  连日来,李奇三老人在家中回忆、书写与雍书记在西藏的那段峥嵘往事。他说:“一定要把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写下来、传下去,以告慰先烈,并激励后人,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不容怠慢。”